“数字人”已经开启了收割模式

  • A+
所属分类:heygen ai百科

1
先给大家连续看几个爆款短视频。没错,双10W+是常态,评论区一片“自豪”“说得对”“最喜欢这样的正能量主播”“最友善的国际友人”:

这样的内容在短视频平台非常多,从我的几个社群来看,二三线地区传播的力度更大一些,中老年刷到的概率更高一些,但总体来说,影响力很大,流量很成功。

因为吃不准这些视频内容会不会长期保留,我再贴张截图:

这些账号的共同特点:

使用一个外国人的形象作为讲述者,内容主要是夸中国、骂日本、骂美国。评论区也很热闹,主要是自豪、感谢、愤怒。

我们的问题也很简单:

这个带领大家自豪或者愤怒的人,到底是真人,还是假人呢?

2
我的读者对数字技术、人工智能略有了解,可能会做出比较准确的回答:

这就是“一眼假”的数字人。因为技术早就进展到了这一步,已经有软件可以“傻瓜式”地做到这一点。

“外国人”的形象是合成的,声音也是合成的,文本是典型的营销号输出的,不乏所谓的“正能量谣言”。

严格意义上说,它的性质和那些“摆拍视频”一样,而且更容易批量生产。

对“摆拍视频”,处置虽然常常“慢一步”,但也算有所约束:

“数字人”已经开启了收割模式

但对这类的“数字人”视频,至少到目前为止,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防范。

以上面第二条“日本大量收购中国中草药”为例,第一个“数字老人”在另一个号上也使用过相同的文本:

人们在评论区再次义愤填膺:“一场战争!”“日本人太坏了!”……

号主在橱窗里又上架了好几本关于中药的书,有人在评论区里兜售药材,在一片激昂的情绪中,大家的自豪感再一次增强,愤怒感又一次提升,销售又一次闭环。

就算偶尔有几条“这是AI合成内容”的提醒,也淹没在众人的情绪中。

我都能想象号主看到流量主费用和带货费用的喜悦。

相比还要找演员、架机器的“摆拍”,这着实是个更省力的方式。

3
那么,那这个一会儿叫David,一会儿叫Eleanor的老先生,为什么看上去有些眼熟呢?

因为他的模板是1988年去世的科学家费曼。


这个“变脸”“变声”的工具包是否很难获取呢?

事实上,毫无压力。

在今年,除了GPT对话领域的飞速发展,基于形象和声音的数字人领域也大踏步前进。后者已经基本摆脱了原有的CG化,基于真人模型的调整和输出几乎“以假乱真”。

比如,关于人脸,早就有了swapface这样的软件。国内的“短剧出海”,都不用重新找演员,直接拿原视频“套脸”就行。


如果说以前的“换脸”产品还略有生涩,现在用起来顺滑得很。国内也有类似的工具包,会让你误以为“马斯克来直播了”:


而在音频领域,HeyGen直接完成了口型和音调的转化,同时覆盖多国语言能力的这款软件,把许多明星的能力带到了不应有的高度:

进入这个阶段的视频技术和音频技术结合,会发生什么事呢?

对,严格来说,“视频通话”都无法证实真伪了,译制片的制作也基本要重构了,同时,对AI发展并不了解的那批人来说,“上当”的概率又增加了。

每一次信息不对称,都会催生镰刀和韭菜。

会有人致力于“信息对称”,努力告诉大家“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”,但也一定有人试图阻碍这样的“对称”,让被蒙在鼓里的众人奉之为神。

这一年AI技术的发展,很难得地覆盖到了应用层面。对部分人来说,获得一些动态和工具并不难,但可能,对更多的人来说,要么花了大价钱进了什么付费群获得了一些本就免费的工具,要么压根一无所知,觉得“数字人”就是亚运会那个一身数字的巨人——


那被“数字人”短视频收割,也是再合理不过的事。

4
回过头想想,那些爆款的“数字人”视频,基本上使用的都是外国人的形象,最后输出的也是英语。

站在“用魔法打败魔法”的角度,大家也挺崇洋媚外的。当然,也不能说一点儿没用。熟悉点英语词汇,还是有价值的。

如果这些“数字人英语正能量”实在逃不过,也别在评论区里和呜呜泱泱的人争真假了。这些“正能量”是遏制不了的。我们就顺便复习点儿单词吧。这年头,扎扎实实学英语的机会也很珍贵。

从这个角度说——

总比外国人操着半生不熟的中文说“中国真是太伟大啦!”,多少有用一些吧。




您需要了解:
公众号这里一些必要的通知

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: 灰鸽叔叔 喜欢可以搜索关注!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