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A+
戳蓝色字关注我们!
一
虚拟数字人,许多人并不陌生。它们是一种依赖显示设备展示的虚拟人物形象,拥有人的外观,能像人一样行动、对话。我们身边的数字讲解员、AI主播、虚拟代言人等等,都属于虚拟数字人的范畴。
虚拟数字人首先是技术的产物。在技术的更迭出新中,从2D的数字形象,迈向3D超写实数字人,虚拟数字人在动作、语言、思想等方面都变得越来越逼真。比如今年冬奥会上的虚拟手语主播,就全程无休地为听障观众服务。
同时,虚拟数字人更是文化的产物。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,搭配不同的身份、装扮、语言,以极具中国特色的模样,给人惊艳的“第一印象”。
比如,不久前连续登上热搜榜的国风虚拟人“天妤”,其造型来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,衣袂飘飘,发饰、衣服、簪子几乎都可以称为“高定款”,让史书、文物、敦煌壁画中的古典元素“活”了起来。
颇具中国特色的“天妤”在海外同样广受欢迎。有数据显示,数月前,其TikTok账号粉丝数已突破10万,海外总播放量突破100万次。
虚拟数字人之所以能称之为“人”,核心还在于它们拥有像人一样的思考、学习能力,以及社交的属性。
比如,今年国际博物馆日,中国文物交流中心推出的国内首个文博虚拟宣推官“文夭夭”,既有“高颜值”更有“高智商”。这个梳着双丸子头,装扮着唐代盛行的花钿装饰,总爱拿着一把红色折扇的“小姑娘”,经过超越人脑记忆的AI训练,对文物的历史、艺术、科学价值如数家珍,能够提供讲解、导览、咨询、对话、直播等各种服务。
虚拟数字人正以各种各样的身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,给我们提供服务、带来快乐。
俗话说,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,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。虚拟数字人也需要内外兼修,才能被赋予强大的生命力。
比如,“天妤”在新媒体平台成为了短剧主角,传播琵琶、巾舞、围棋等传统文化,甚至还曾出现在北京地铁站,呼吁大家关注心理健康,传达人文关怀。
虚拟数字人如何拥有人类的“魂”,关键在于人们为它们注入怎样的文化内涵。技术的长足发展可以让虚拟数字人走得更远,而多元丰富的文化,则能让它们的道路越走越宽。
今年以来,虚拟数字人也是投资界、产业界和各国政府均高度关注的话题。比如,中办、国办印发的《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》提出,“培育以文化体验为主要特征的文化新业态,创新呈现方式,推动中华文化瑰宝活起来。”
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“十四五”科技发展规划》提出,“推动虚拟主播、动画手语广泛应用于新闻播报、天气预报、综艺科教等节目生产,创新节目形态,提高制播效率和智能化水平。”
由此可见,不仅虚拟数字人需要用文化来激活头脑,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需要借助虚拟数字人这一年轻的表达,走向更多人。在这一趋势下,虚拟数字人应用于文化领域的落地场景、IP价值和衍生能力,都值得进一步挖掘。
在一系列政策引导以及“非接触需求”增加的情况下,虚拟数字人正迎来广阔的发展前景。可以说,这是技术与文化的一次热烈拥抱。
作为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交互的重要载体,随着5G、人工智能、云渲染、增强现实、动作捕捉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逐步成熟,虚拟数字人面前,是一片发展的蓝海。
有数据显示,我国现有虚拟数字人相关企业超过38万家,虚拟数字人行业正进入爆发期。到2030年,我国虚拟数字人整体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2700亿元。
尽管概念火热,但不少专家认为,目前该产业仍处于较为初期的阶段,虚拟数字人还存在着技术参差不齐、生活中的渗透率较低、商家盲目追逐等问题。
比如,在形象打造方面,个别人物造型雷同,缺乏特色,甚至出现“撞脸”情况。这也反映出,个别商家原创意识不强,追求人物美丽的外观,却忽视了只有拥有鲜明的人设、精彩的故事,才能让虚拟数字人走出自己的成名之路。
点击下方名片关注浙江宣传
往 期 精 彩 内 容
-
“数学家之乡”是怎么炼成的
-
互联网这一关该怎么过
-
安全感,令人羡慕的中国特色从何而来